1. 首页 > 企业资讯

广东科技学院:百年古法红糖里的坚守与乡愁,甜了岁月暖了人心

  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版图上,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的乡村角落,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文化密码。近日,广东科技学院 “青江银鲤” 乡村振兴突击队深入东莞鲤鱼洲开展田野调研,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江心岛屿上,队员们与一位坚守古法红糖制作技艺数十年的阿姨相遇。通过连日来的深入交流与实地观察,队员们不仅聆听了她与红糖相伴半生的人生故事,更深刻感受到这份甜蜜滋味背后承载的岁月沉淀、家族记忆与文化传承。

  (图为阿姨在售卖红糖相关制品照。青江银鲤供图。)

  一脉相承的甜蜜技艺

  阿姨与古法红糖的情缘始于童年。儿时跟随家人学习制糖手艺的经历,让长辈们选料时的细致、熬糖时的专注,都深深镌刻在她的记忆中,成为日后传承技艺的精神范本。这门在鲤鱼洲流传数代的手艺,如同一条情感纽带,将她与这片土地、与祖辈生活紧密相连,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每年春节,制作红糖已成为鲤鱼洲家家户户的传统仪式。阖家团圆之时,全家老少齐上阵参与制糖劳作。即便在外务工的子女,也总会如期返乡助力家庭事业。这一年年重复的温馨场景,凝聚着家族血脉亲情,成为乡村最动人的年俗风景。

  在这座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的江心小岛上,制糖技艺是全村共享的文化财富。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制糖秘方,做出的红糖风味各异,有的清甜爽口,有的醇厚浓郁,有的带着淡淡的花香。村民们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手艺,闲暇时互相串门,带上自家制作的红糖作为伴手礼,围坐在一起交流制糖心得,探讨如何改进工艺。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让古法红糖技艺在传承中不断优化,也让邻里情谊在甜蜜互动中日益深厚。

  (图为阿姨制做的古法红糖照。青江银鲤供图。)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求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乡村,到城市寻求发展机遇,鲤鱼洲也不例外。如今的小岛,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一代大多在东莞市区或周边城镇工作生活,古法红糖技艺面临着传承断层的挑战。在鲤鱼洲,像阿姨这样的制糖艺人还有十多位,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年轻一代中能熟练掌握全套制糖技艺的寥寥无几。尽管面临传承困境,但陈阿姨和其他老艺人从未放弃坚守。

  鲤鱼洲的古法红糖技艺诞生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作为珠江口的江心岛屿,鲤鱼洲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甘蔗生长,但孤悬江心的地理位置也带来了运输难题。过去,岛上产出的甘蔗要靠渡船运出销售,不仅成本高昂,还容易因运输时间过长而变质。祖辈们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出将甘蔗熬制成红糖的办法,既延长了保存时间,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这一充满智慧的生存策略,让鲤鱼洲的甘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孕育出独特的红糖文化。

  (图为阿姨在与突击队成员分享照。青江银鲤供图。)

  “我们这地方四面环水,以前交通不方便,甘蔗运出去卖不上价,老人家就想办法自己熬糖,没想到成了我们岛的特色。” 阿姨介绍说,鲤鱼洲的红糖因原料纯正、工艺传统,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每年都有不少老顾客专门乘船来岛上购买。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鲤鱼洲的古法红糖,陈阿姨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通过微信与老顾客保持联系,有时还会发一些制糖过程的短视频,让大家直观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采访过程中,阿姨特意找出珍藏的相册和手机里的视频,向队员们展示古法红糖的制作全过程。视频里,她站在灶台前,手持长勺不停搅拌沸腾的糖汁,额头上布满汗珠却眼神专注;照片中,刚出锅的红糖块色泽金黄,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上面还保留着竹匾的纹理印记。“你看这糖霜多细腻,这是火候到了才能出来的效果。” 她指着照片骄傲地说。

  (图为阿姨在与突击队成员分享照。青江银鲤供图。)

  谈及古法红糖的未来发展,阿姨眼中闪烁着期盼的光芒:“现在政府不是提倡乡村振兴吗?我们也希望能借着这股东风,让鲤鱼洲的红糖被更多人知道。要是能把红糖好好包装一下,印上我们鲤鱼洲的名字和故事,开发成旅游产品就好了。” 她表示,发展旅游不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古法红糖技艺,吸引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传承。

  但阿姨也强调,无论如何发展,传统工艺的核心不能丢:“选甘蔗一定要挑糖分足的老品种,熬糖必须用柴火慢炖,这些老规矩不能变,变了就不是正宗的鲤鱼洲红糖了。” 这种在创新中坚守传统的理念,正是古法红糖技艺能够传承至今的关键所在。

  甜蜜滋味里的生活守望

  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洒在阿姨的小摊上,摊位上整齐摆放着用牛皮纸包装的红糖块、红糖粉和红糖姜茶等制品,包装简约质朴,上面用笔写着 “古法红糖” 字样。几位游客正在挑选红糖,阿姨耐心地向他们介绍不同产品的特点和食用方法,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来的都是回头客,他们说我们的红糖泡糖水、煮汤圆特别香。” 阿姨自豪地说,有位东莞市区的顾客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特意乘船来买红糖,说是给家里老人和孩子吃,觉得传统方法做的红糖更健康。这些认可让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坚守手艺的决心。

  采访结束时,阿姨热情地邀请队员们品尝她用古法红糖制作的凉粉。晶莹剔透的凉粉上淋着浓稠的红糖浆,入口先是清甜,随后蔗香在口中弥漫开来,没有工业蔗糖的齁甜,只有自然淳朴的甘甜,令人回味无穷。这独特的味觉体验,成为队员们对鲤鱼洲最深刻的记忆。

  (图为阿姨手工制品照。青江银鲤供图。)

  阿姨的日常生活简单而充实,每天围绕“糖”展开,虽然辛苦但内心踏实。“我不求赚多少钱,能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就心满意足了。” 她的话语朴素却充满力量,道出了中国农民最本真的生活态度。

  在阿姨心中,一直有个朴素的愿望:“希望我们鲤鱼洲能越来越好,来的游客能多一点,岛上能热闹起来。” 这个愿望里,既有对个人生计的期盼,更有对家乡发展的守望。她希望通过古法红糖这个文化符号,让更多人了解鲤鱼洲的历史文化,关注小岛的发展建设,让这片养育了祖辈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鲤鱼洲的古法红糖,熬出的不仅是甘蔗的天然甜味,更熬出了一代代岛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它承载着家庭的温暖记忆,凝聚着邻里的深厚情谊,更寄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期盼。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更多像 “青江银鲤” 这样的调研团队关注乡村文化传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人循着这份甜蜜来到鲤鱼洲,陈阿姨的期盼终将实现。

  在新时代的春风里,鲤鱼洲的红糖香气将飘得更远,这份承载着岁月记忆的传统技艺,也必将在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出更加动人的乡村文化传承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0-1590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