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密码解锁之旅
——Z世代走进茅台镇,探秘“12987”的匠心与新生
踏入赤水河畔的茅台镇,空气里弥漫着微甜的曲香。作为武汉学院“三下乡”调研团的一员,我们首站探访了百年老字号——荣和酒业。这里不仅是茅台酒的前身之一,更是一部窖藏的酱香史诗。
历史窖池里的“三茅”风云
“1953年国营茅台成立前,茅台镇的酒统称‘茅台酒’”,荣和经理说。1862年成义烧坊(华茅)、1879年荣和烧坊(王茅)、1929年衡昌烧坊(赖茅)——这三家传奇酒坊于1951-1953年间合并,奠定了今日茅台的基础。而荣和酒业,正是“王茅”血脉的延续。
一段“怒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的故事更让我们心潮澎湃: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无人问津的陶罐茅台被故意摔碎,酒香倾刻征服全场,为中国捧回金奖。“酒香不怕巷子深,本质远胜包装。”经理的总结,恰是酱酒精神的注脚。
“12987”工艺:时间的艺术
步入车间,巨型蒸甑蒸汽升腾。“酱酒的核心密码,就是‘12987’。”经理揭秘:
1年周期:从投料到出厂,跨越四季;
2次投料:重阳“下沙”,一月后“糙沙”,顺应本地红缨子高粱的成熟梯度;
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轮轮工序皆不同,酒醅在3.5米深窖池中经历阴阳发酵(有氧堆积+无氧窖藏),每一轮次酒风味迥异。
“浓香型一个月酿成,酱香型却要千锤百炼。”他轻抚陶坛,“正是七轮基酒的千种勾调比例,成就了酱香的层次感。”
舌尖上的时空旅行:品鉴2002年陈酿
酒窖负一楼,陶坛沉默伫立,其中不乏20年以上的“时光胶囊”。经理斟上一杯2002年的陈酿:
第一口轻啜:酒液微黄挂杯,初入口辛辣如焰,鼻腔却涌入焦糖与熟果的复合香;
第二口慢咽:辛辣褪去,醇厚感包裹舌苔,似蜂蜜包裹坚果,尾调泛起淡淡草本甘凉;
第三口回味:余韵绵长,空杯隔夜仍留烘烤谷物香。20年陈化让乙醇分子与水紧密结合,刺激感化作柔滑暖流。
封藏:把岁月装进陶坛
在封酒工坊,我们见证了酱酒与时间的契约。“这坛封藏酒,可能是某户人家的‘女儿红’,或是商贾的‘财富窖’。”经理笑言。传统封藏不仅为酒体呼吸提供“微氧循环”,更寄托着中国人对时间的敬畏——“三分酿,七分藏,陶坛才是酱酒的灵魂。” 陶坛并非容器,而是生命的载体——坛壁的微孔允许氧气缓慢渗入,酒液在 “微氧循环”中持续呼吸。那些封存的不仅是一坛酒,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婚嫁、金榜、寿辰……每一坛都在静候人生的重要时刻开封。
Z世代的思考:老技艺的新答卷
当被问及“年轻人是否懂酱酒”,经理的回答令人深思:“12987不是枷锁,而是地基。就像我们研发茅台冰淇淋——用年轻语言讲老故事,才是真传承。”
离开发酵车间时,夕阳为赤水河镀上金边。一口陈酿的暖意仍萦绕喉间,而比酒香更持久的,是“12987”背后那份对自然的谦卑、对时间的坚守。这份匠心,终将在Z世代手中焕发新生。酱香的密码不在配方,而在敬畏。陶坛呼吸的微氧、高粱破壳的瞬间、调酒师勾兑的直觉——皆是与时光的共谋。当冰淇淋遇见陈酿,古老技艺正以轻盈姿态,叩响年轻世界的大门。
2025年7月25日
通讯员:周心怡
摄影:刘心怡、赖欣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16-15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