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企业资讯

红色沃土育岐黄,医者薪火照征程—— 长沙医学院“医者队”湘西红色文化与中医传承实践纪实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的青山绿水间,红色基因与中医药文化交相辉映,共同编织成一部立体的民族精神史诗。2025年7月4日,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者队”踏上这片热土,在为时7天的社会实践中,既追寻革命先辈足迹,感悟百折不挠的初心使命,又探访民间中医传承,解析民族医药的发展密码。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红色血脉与中医薪火在新一代青年手中完成时代接力。

  一、红色沃土的精神洗礼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展柜里,泛黄的电报手稿与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8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纪念馆创新采用的“科技+红色”展陈方式,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纪念馆以图片、沙盘、情景塑像等形式,生动再现了革命历史。于海蓉馆长介绍道:“我们设计了‘重走长征路’等互动项目,让青年在体验中感悟革命艰辛。”科技与历史的结合,使红色故事更加生动,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图为采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于海蓉馆长)

  在塔卧镇的老巷深处,两位退伍老兵的讲述让红色记忆更加鲜活。老兵们虽未亲历战场,却以军人的担当投身国家建设,用行动诠释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展示了对“大医精诚”与“家国情怀”的双重敬畏。“希望青年学子走进军营,将所学奉献给人民。”老兵们的殷切期盼,让队员们感受到红色精神的代代相传,也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退伍老兵与医者队队员合影)

  二、中医传承的红色底色

  这片土地上的中医药传承,从来都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抗战时期的战地药铺,解放后的赤脚医生,都是红色精神在医药领域的生动体现。在湘西卫健局副局长彭青岗的引荐下,队员们走进了一个个藏于市井乡间的中医药宝库。

  土家医蛇伤疗法非遗传承人向泽初的诊所里,百年传承的“三蛇黑蝶膏”、“蛇疗止痛酊”散发着独特的草药香。他感慨道:“传承需恒心与信心,既要专业学习,更要师徒相授。”面对中医传承的困境,他鼓励青年学子:“中医是民族的瑰宝,要有信心将其发扬光大。”如今,这项非遗技术已逐渐扩展传承道路,让中医插上现代教育的翅膀,才能让红色药魂永久流传。

  (图为医者队队员与向泽初老中医的合照)

  塔卧卫生中心的张明雅医生出生于中草药医世家,从小随父学医治病。从医四十余年,继承治疗蛇伤家传百年之技和后天博学之经,见证了中医药在乡村振兴中从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到如今建起标准化中医馆的蜕变。他为我们讲述了中医的全面性,提到:“中医博大精深,需下苦功夫。”

  永顺谢氏骨康医院的谢戈医生,追求“廉易便”的治疗理念,家里四代从医,耳濡目染中他走向医学道路。现在谢戈正在规划二级土家医专科医院,他的十年规划里,不仅有技术突破的蓝图,更有“让土家医药服务国家”的赤诚,展现了中医人“守正创新”的远大志向。

  (图为医者队队员采访谢戈医生)

  秦氏民族骨伤科的秦志文老中医珍藏着流传百年的被百度记载“已遗失”的孤本——《临床经验与奇方异术》。罗医生一直坚持亲自上山采药,让我们感受到药材如兵卒,只有亲自挑选,才能保证‘战之能胜’。在他看来,“名医”二字的真谛,就是像革命战士那样“不求功名,但求利民”。

  (图为医者队队员采访秦志文老中医)

  三、薪火相传的时代答卷

  红色基因是根,中医文化是魂,二者结合方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医者。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如同一次民族精神的寻根之旅,让青年医学生们明白:中医药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探索,而是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时代命题。从革命年代的革命战地急救到新时代的健康中国战略,从土家郎中的中草药方到现代化的民族医药研究,中医药始终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宗旨。

  红色基因与中医文化,如同塔卧镇的青山绿水,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长沙医学院“医者队”的湘西之行,不仅是一次红色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青春使命的接力——让红色精神浸润医者初心,使中医文化完成时代创新,这不仅是新时代青年对革命历史最好的告慰,更是对未来最郑重的承诺。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浪潮尖,青年医者当以红色精神为指引,以中医文化为依托,在服务人民健康的实践中续写永不褪色的精神史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来源/杨琪、陈金卫、杨灿

  图片来源/黄宇峥、翟江灏、梁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0-1544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