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第三届中国文化强国论坛举行,张卫:建设电影强国要满足年轻观众的想象力

近日,由上汽大众威然全程冠名的世界电影产业大会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国电影研究院、澳涞坞电影工作者总会、澳涞坞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文化强国论坛在澳门举行,张卫、孟建、邱震海、索亚斌、阿郎、宋子文、朱玉卿、张媞等著名专家学者和影评人围绕着“建设强国需要让更多年轻人喜欢电影”等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发表了各自精彩的观点。澳涞坞影评人协会理事、“四味毒叔”创始人谭飞担任学术主持。

建设电影强国要满足年轻观众的想象力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表示,青年是最有想象力的观众群,各大国在布局电影、推广电影品牌的时候,主要是科幻和魔幻这些类型,著名的世界电影IP,像阿凡达、变形金刚、绿巨人等都是这类电影,甚至进入到孩子的各种用具、衣服、鞋帽。从这一点来说,面对中国电影观众,也要照顾中国电影90后、00后观众的想象力。从《阿凡达2》和《流浪地球2》和来看,中外电影都在想象力上极具创新,这是吸引观众的主要策略,所有电影强国要争取世界电影观众,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满足他们的想象力。近期日本动画片《铃芽之旅》在中国电影市场淡季票房火爆,一方面就是因为其想象力丰富,另一方面是它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此外,电影的表现手段要现代化。“我看《阿凡达2》的时候,一个东西从水底下过来时,我本能地躲了一下,因为感觉它直接冲着我的眼睛飞过来。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影像手段都是青年人们喜欢的表达方式,也是视觉接受方式,这是我们所应该努力的,是我们争取青年观众,走向电影强国的重要表现方法和战略手段。”

香港全球化中心主席、震海精英俱乐部创始人邱震海认为,科技革命一定会颠覆人们很多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和电影的衰败是一个技术问题,不是一个方向问题。伟大的时代来临,作为影像艺术载体的电影,一定是有辉煌前途的,如何在科技革命时代面向未来,面向年轻人,向年轻人销售我们的电影?任何一种商业首先要找到客户痛点,对痛点提供解决方案,年轻人一定有他的痛点,只不过我们暂时没有发现而已。400年前莎士比亚时代提出“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00年以后改变了吗?科学技术手段改变了很多,但人类永恒的思想、情感并没有改变,它改变的是外壳,里面永恒的东西是不变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在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以外,要引进一个新的观点,从文化的范式上升到文明的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日益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怎么让电影这样的文明产物在今天助推中国进一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这恐怕是我们这次强国论坛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最新的主题,以往我们着重讲文化范式,但今天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二,文化作为文化公共体系,怎么在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电影在人类的审美当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在精神生活当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第三,电影对人类精神文明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又是最绿色的产业,我们在产业上如何更好的发展,很可能这是这次峰会的主题。

建议在年轻观众和电影互动上做更多尝试

专栏作家、著名影评人韩浩月认为,目前院上映的新片吸引力没有以前大了,无论宣发人员怎样宣传,他对看电影的欲望都在降低。“我们这一代观众对电影的热情不如以前高的话,年轻人的观影热情应该更低。电影是属于未来年轻人的,失去年轻人的电影没有前途。关于电影如何被年轻人接受,我有过很多设想,包括曾经的弹幕、四面环绕观影的形式、观众可以参与电影创作等。年轻观众和电影互动方面做更多的尝试,把他们在看短视频和直播时的一些互动形式移植到电影院里,当然年龄偏大的观众可能不接受,如果年轻人喜欢,可以给他们单独开厅,给他们提供一个专属于他们的专场,让他们去享受电影,与电影互动。”

资深电影媒体人、著名影评人宋子文表示,当下的年轻人跟电影越来越远,最重要的原因是,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者并不是年轻人,无论是背后的投资人、制作人,他们都是经历很长的成长阶段,甚至可能跨了两个时代,他们看重影片的情怀,但年轻人和中国电影不应该总是在情怀里活着,年轻人要看的电影是着眼于未来,电影提供给年轻人是什么?是幻想、是梦想,但是我们现在的电影没有达到,没有人去着眼于当下和未来,这是电影创作面临的一个问题。此外,他还呼吁电影行业要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电影院的功能,“让我们的电影院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交群的作用”。

《看电影》主编阿郎认为,世界电影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全世界几乎都在模仿或借鉴好莱坞模式,导致全世界看的电影越来越趋同,“我们特别希望能够看到德国人拍的电影是德国的电影,中国人拍的电影是中国的电影。德国的电影应该是生长于德国这片土地,中国的电影是生长于中国这片土地,它带着中国人的历史、人文,各种各样的东西是中国人看世界的一个角度”。

其次,他希望把技术变成电影的一种语言,或者变为人与人交流的工具。第三,他希望创作者平等看待青年观众。一些创作者曾经对青年观众充满了说教,现在他们开始考虑青年观众的需要,“他们会说我要给90后拍、给小镇青年拍,可是这种符号化、简单粗暴的定义其实是一种讨好,这是典型的傲慢与偏见的关系。让电影回到电影,让技术回到技术,让观众回到观众。电影的观众不分青年人、老年人,他就是观众”。

电影要重视与年轻观众的情感和生活关联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从他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举例来呼应前面专家的发言。“我20多年来一直在高校从事影视专业的教学工作,但是这几年感觉说话越来越没底气,因为跟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好像越来越少了,就算大家都很喜欢电影。我发现很多学生处在一个电影的尺度跟他自己实际喜爱程度之间的错位,比如去年有一个课叫最新电影研讨,讨论法国电影,我们当时拿了两部题材非常近似的电影,一部是2019年的《悲惨世界》,一个是去年的《雅典娜》,问学生哪部电影艺术成就更高,大家都会说是《悲惨世界》,结果发现学生实际讨论的时候都喜欢聊《雅典娜》。还有就是学生在看电影和评价电影的时候,他们那种跳跃的思维给我非常大的冲击。从本世纪以来,整个世界才逐渐进入网络时代,对于很多在这个时代长大的年轻人来讲,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原住民,而我们这些从上个世纪过来的人都是外来移民,可能有很多东西需要向他们学习和借鉴。”

聚影汇创始人、中国电影基金会电影投融资发展专项基金主任朱玉卿表示,电影强国是文化强国重要的内容,电影也是文化强国参与度最高,最有魅力的一个核心内容之一。如何留住年轻观众,让年轻观众继续跟电影一起成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电影强国核心问题。电影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创作上。电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不是来看你的制作,不是来看幕后制作班底多强大,是情感体验,这个情感体验和现在的年轻观众有没有共鸣,有没有共情,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想让年轻观众,核心的主流观众喜欢,创作是重中之重。要重视故事本身,重视与年轻观众的情感和生活关联,要深入了解现在22岁左右的观众,有没有真正做到尊重他们,倾听他们,把他们的故事搬到银幕上。如果没有观众,电影强国就是一句空话。

香港社区同行基金会创始人张媞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经常说我们可以提供给年轻人什么,但是我要问的一个问题是,年轻人可以提供给我们什么?对于我们这些做文化艺术工作的人来说,年轻人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让我们保持和这个社会一同往前走的一种视野和连接。我自己觉得ChatGPT也好,或者说伴随着ChatGPT其他的应用,帮我们画画也好,写诗也好,创作也好,其实它只是一个工具,它让我们可以跟年轻人更好地去连接,通过看他们的创作,知道他们的需求。”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027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