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舒韵非遗寻踪,青春筑梦传承——皖江工学院赴六安市舒城文化之约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以青春之名,赴文化之约。为深入挖掘舒城传统工艺与历史文化内涵,助力非遗传承与地方文化振兴,2025年6月28日至30日,皖江工学院“舒韵非遗寻踪,青春筑梦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张朋亮的带领下,赴六安市舒城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实地走访、实践体验与文化传播为路径,串联万佛湖非遗文化馆、舒席工厂、晓天古镇等文化地标,在与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乡村儿童的互动中,让千年舒城文化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生,诠释青年群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担当。

图为舒席县城关镇舒席制造厂挂牌仪式

探寻非遗根脉,感受传统魅力

6月28日,实践小队首站抵达万佛湖非遗文化馆。作为舒城县“文旅融合”示范项目,该馆兼具非遗展示与旅游服务功能。在讲解员引导下,团队成员重点考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席制作技艺的保护情况。

通过数字化展陈系统,团队系统梳理舒席自汉代起源、明清鼎盛至今的发展历程。展馆以“古今工艺对比”的策展方式,将清代道光年间“贡席”实物与现代工艺流程图并置展示,清晰呈现传统竹编技艺在选料、破篾、编织等23道工序上的传承与创新。队员们对代表性纹样进行测绘记录,为后续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图为实践小队聆听苏成军讲解

同日下午,实践队前往城关镇苏成军舒席工厂。非遗传承人、工厂负责人苏成军向队员们详细介绍舒席的历史背景:“舒席从明清时的‘贡席’到家家户户的日用品,见证了时代变化”。从起源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并现场展示精湛的制作过程。匠人的精细操作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交流中,队员们不仅明晰舒席的历史脉络,也了解到当下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苏老师曾说过:“现在电风扇、空调普及,时代的变化让大家对传统席子需求少了。再加上一些现实性问题,学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图为师生群体在专业人士带领下体验编制技艺

走访古镇街巷,挖掘活态文化

6月29日,实践小队聚焦传统工艺的活态探索,前往晓天镇。队员们首先与当地街道朱书记深入交流,朱书记介绍了晓天镇的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包括蒲扇制作技艺、独梁厅等古建筑保护及桐油制作等传统工艺,同时讲解了基层服务模式“无事”找书记,展现当地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与实践。

在朱书记带领下,队员们观摩蒲扇编织技艺,了解到小小蒲扇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还认识了当地独有的兰花锦囊——由十多种中药材和茶叶粉碎装包制成的特色产品。当天,在指导老师和朱书记的带领下,实践队走访晓天老街,领略徽派建筑独特韵味,深入了解江家大屋的构造特点,感受历史建筑的厚重与魅力。

图为与晓天镇街道朱书记进行交谈

图为实践小队走访晓天老街

播撒传承种子,延续文化薪火

图为实践小队在朱河村开展暑期主题活动

6月30日,实践队在晓天镇朱河村委会开展暑期主题活动。队员们通过趣味提问互动、非遗技艺讲解等方式,带领小朋友挖掘家乡文化,以生动讲解激发孩子们的家乡认同感。在装饰蒲扇环节,小朋友们以笔为媒,在扇面绘出心中家乡模样,让传统蒲扇变身文化传承载体,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小朋友绘画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皖江工学院实践分队不仅深入了解舒城县的非遗文化和乡村发展现状,更以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和乡村文化发展贡献力量。队员们纷纷表示,今后将持续关注非遗文化传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相关活动,用实际行动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毕雅晴 张朋亮 姚青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77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