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会议活动

中华教育信息网:健康贵州系列报道之五十二

 

贵州:弘扬多彩贵食文化 促进全民营养健康

 

  “爸爸,今天我们幼儿园又吃酸汤鱼了,很好吃。”“老师说要好好吃饭才能长高高,我超过1米3了,我们班好多同学比我还高呢。”放学时,来自贵阳某幼儿园大班的小许同学高兴地和爸爸分享幼儿园的美食。

  这是贵州省实施国民营养计划系列重大行动的一个生动写照。

  来自省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的监测数据显示,实施国民营养计划以来,贵州省儿童青少年“不断长高”,2023年贵州省6—16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长2.3cm;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不断健壮”,生长迟缓率、消瘦率持续下降;儿童青少年营养“更加充足”,维生素A缺乏率、维生素D缺乏率大幅下降......

  一连串的可喜数据,令人倍感振奋,其背后是贵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推行国民营养计划的一系列有力举措。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贵州省深入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制定2018年—2030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覆盖省、市、县的营养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制度,不断挖掘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促进食物营养健康产业、传统食养产业和民族特色产业发展,重点人群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图为贵阳地铁车箱的全民营养周公益宣传广告)

 

  不断挖掘贵州饮食文化,为生动实践添彩

  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一种文化特殊体现,承载着丰富文化意蕴,充满味蕾的感受、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氛围以及文人的想象......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历史文化深厚,有着多彩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更有多彩的饮食文化习俗。

  “您好,您从北京到贵阳来,菜品有什么忌口的么?”“没有,酸汤鱼、辣子鸡、黄焖小黄牛、带皮羊肉、状元蹄、宫保鸡丁、还有折耳根......很地道,我都喜欢!”

  去年夏天,来自北京的游客程先生一家人在贵阳就餐,点菜时对贵州独特美食如数家珍。

  记者查阅有关史料,贵州饮食资源十分丰富。黍、玉米、高粱、荞麦、谷、甘薯、马铃薯、豆类等作物,历史上长期是贵州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贵州人民的膳食粗粮。贵州各民族都喜吃酸,“鱼类、肉类、鸟类,喜用腌藏法制成腌鱼、腌肉等”,腌制即用“罐盛酸水”,“将鲜鱼投入罐内浸之,数月或半年不等,吃食即取出,并不煮熟即食之”......

  舌尖上的贵州美食则具有独特烹饪技艺和风味。

  辣,贵州人怕不辣,油辣、酸辣、麻辣、蒜辣,辣食成了贵州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

  酸,贵州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清酸、白酸、臭酸、盐酸。有报道称,酸有助于维持人体机能代谢,维持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还能提高食欲,帮助消化和止泻。

  糯,贵州汉、苗、布依、侗、彝等民族,他们大多喜食糯米。其多种植的是糯稻,所以每逢年节就会制作五色糯米饭、糯米粑等。侗族更是以“无糯不成侗”著称,这种喜糯的饮食习惯也被融入美食制作当中。如黄粑,是一款有着百年历史的名小吃,撕开绿色棕叶,便觉糯香四溢,咬上去更是绵软弹牙,有炸、煎、烤、烙、炒等食法,嚼在嘴里会有外酥内糯的感觉,回味悠长,是老幼皆宜的大众食品。

  《贵州省国民营养计划(2018—2030)实施方案》明确,大力发展传统食养服务,加强传统食养指导,引导养成符合民族、区域饮食特点的健康食养习惯。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传统食养知识传播,推动传统食养与现代营养学、体育健身等有效融合。

  如今,黔菜已悄然走出大山,走进东部沿海大城市,酸汤鱼、牛肉粉……有的连锁店开到了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多彩贵州饮食逐步被更多的人所喜爱。

  文化自信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贵州饮食资源丰富,饮食产品齐全,饮食工艺多样,饮食风味独特,饮食文化深厚。要把丰富多彩的贵州饮食文化作为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抓手,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贡献“吃”的文化力量,为多彩贵州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增添多彩魅力。

 

  标准引领地方特色食品,守护好舌尖安全

  营养健康的前提是吃得安全。

  吃什么,是否吃得放心?食品安全问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充满期待。

  守好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底线,提升人民群众营养健康高线,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健康中国战略和国民营养计划的明确要求,更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当然之义。

  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企业生产、市场流通、监督执法提供科学依据,必须以最严谨的食物安全标准,从源头上守牢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散装米豆腐不得检出沙门氏菌;金钗石斛叶(干制品)不应检出二氧化硫残留量;刺梨汁维生素C含量应不低于600mg/100mL、单宁含量应不低于6000mg/kg;凉拌菜加工不得掺杂、掺假、使用非食用物质、不得使用过期、无标签标识和包装不密封的调味品;禁止经营生食畜禽肉和畜禽血、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