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西华师范大学的牵头组织下,成都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成员共同组建“彝彩漆光”跨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彝欣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共青团喜德县委的大力支持,团队通过开展漆器文化科普课堂、电商销售技能培训以及走访非遗传承工匠等一系列活动,为彝族漆器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科普课堂:数学与漆器碰撞,传统纹样焕新机
活动伊始,一场别开生面的彝族漆器文化科普课堂在彝欣社区热烈展开。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数学专业优势,精心打造了“漆器中的数学”特色课程。课堂上,队员们借助生动的图像展示和互动性十足的讲解方式,不仅深入解读了漆器纹样背后丰富的文化寓意,更引导孩子们探寻传统纹样中隐藏的几何构图与对称变换规律。在队员们的悉心引导下,数学知识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为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活动特别设置了漆器创意设计环节。孩子们在充分掌握传统纹样规律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展开自由创作。
传承走访:对话非遗匠人,探寻千年彝韵
为拓展彝族漆器的销售市场,实践团队面向当地青年手工艺人及商户,精心组织了一场以“非遗触网,漆器出山”为主题的线上电商销售技能培训会。培训聚焦实操技能,内容丰富且实用,涵盖了主流电商平台入驻、产品摄影与短视频制作、直播流程设计以及品牌故事包装等关键环节。团队成员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演示如何将漆器的工艺特色与文化内涵巧妙转化为吸引消费者的线上内容。通过这场培训,学员们不仅获得了清晰的运营思路和实用的工具,更激发了开拓新销售渠道的信心。团队后续还将建立线上辅导渠道,为彝欣社区的漆器线上化销售提供持续支持,助力彝族漆器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实践团队推开彝族漆器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的木门,一股生漆的醇香扑面而来,仿佛将大家带入了一个充满古老技艺的神秘世界。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凝神观摩了一件漆器从原木成胎、反复裱布刮灰,到以红、黄、黑三色勾绘古老纹样的全过程。指尖触摸着细腻的纹理,心中却仿佛读取到了跨越千年的彝文化符号体系,感受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交谈中,传承人不仅道出了技艺传承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漆器融入当代生活的迫切期待。队员们则围绕新媒体推广、现代审美适配与市场路径开拓等议题,与手工艺人共同探讨如何让彝族漆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次“三下乡”活动以彝族漆器为文化纽带,通过面向未来的文化启蒙、聚焦现实的电商培训、深入根脉的传承走访,多维度探索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可行路径。未来, “彝彩漆光”团队将继续依托高校资源,充分发挥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注入持续而坚实的青春力量,书写出更加绚丽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沙雯 摄:蔡迷燕 刘伊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9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