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了解济南市莱芜区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产业现状,科技赋能情况与医药产业融合创新等,贯彻落实学校“百千万行动”中“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鼓励青年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结合学校深化“红岐育人”工程内涵建设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实际需要,探寻莱芜特色中药材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振兴与发展之道,山东中医药大学“探梦行舟,熨心筑梦”志愿服务队、“医”心向阳志愿服务队联合莱芜区农村农业局专家代表,于7月28-8月7日到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紫光生态园、小漫子村钰锋姜业、塞里镇桑园公社、雪野街道王老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科技赋能,唤醒土地里的“紫白宝藏”
在紫光生态园,负责人李奉胜详细介绍了中药材白花丹参的种植及加工情况。白花丹参作为苗山镇道地中药材,在中医临床和现代医药研究中备受重视,市场价值和经济附加值显著。当地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整合资源,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超5000亩,辐射带动苗山镇全域形成3万余亩中药材种植集群。同时开发白花丹参茶、饮片等保健品系列,并深化提取物、中成药开发,融入莱芜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布局。李奉胜带领师生代表参观中药材种植园区,展示苗山镇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丰富的中草药宝藏。
生姜增值链:从调味料走向药食同源
转战小漫子村生姜基地,姜种植大户尚现忠带领师生参观本村种植的小黄姜,并介绍了小黄姜的种植情况及药用价值。小黄姜是苗山姜农常年种植的特色品种,具有解毒温肺、散寒发表、温补肺胃、止呕止咳的功效,主要用于出口和内销。同时,莱芜作为“中国生姜之乡”,在生姜药物开发与高附加值产业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态势。当地生姜产业已实现从传统保鲜姜、腌渍品向多元化精深加工产品发展,众多企业重点布局脱水姜片、姜粉、寿司姜片、姜饮料等系列,满足国际高端市场需求,成为提升附加值的关键增长点。
探访桑园,感受传统产业魅力
桑园公社作为莱芜区桑蚕产业的标杆,已发展成为集桑园立体养殖、桑叶衍生品加工、桑蚕特色餐饮、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迈入桑园公社,当地不仅保留传统的植桑养蚕技艺,更通过科技赋能,开发出桑叶茶、桑葚酒、蚕丝被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从单一蚕桑生产向多元化、高附加值产业链条的华丽转身,同时还巧妙地将桑蚕文化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文旅融合,中药材产业振兴新道路
最后一站来到雪野街道王老村,当地地处鲁中丘陵,气候适宜生姜等中药材种植。近年来,该村在文旅产业取得重点突破,以“山泉王老、洞藏姜山”为定位,整合山水资源打造药园观光、中药采摘体验、养生药膳及民宿项目,突破传统农家乐模式,构建“农旅+文旅+学旅+商旅”多维产业链,并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文明村”等国家级荣誉。同时以非遗“古法姜熨技术”为核心,打造中医药康养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于2024年便与当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联合山东中医药大学药物研究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中医药乡村百千万行动岐黄驿站”,累计接待数百名高校与社会志愿者,助力当地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与中医药文旅体系建设。
尾声:泥土中的传承答卷
中医药的源头活水在乡土,产业振兴的密码在科技,而连接两者的金桥,正是这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青春力量。山东中医药大学“探梦行舟,熨心筑梦”志愿服务队将继续深入基层、服务人民,期待与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共同探索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