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至8月中旬,苏州科技大学“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实践团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深入江苏省多所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548份,共收集有效问卷525份,访谈学生36人,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民族团结教育融合现状,探寻提升大学生认知体验与素养能力的新路径。
调研发现,超七成大学生支持借助人工智能了解并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八成学生认可人工智能技术对增强共同体认知具有积极作用,体现出青年一代对智能技术融入教育实践的高度期待。
沉浸体验:人工智能助力民族文化“活”起来
“通过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我仿佛走进了傣族村寨,深切感受到‘水的哲学’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南京理工大学一名学生在访谈中分享了他的体验。实践团注意到,利用人工智能图像和视频生成手段还原民族风情与文化场景,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学习中的时空限制,使抽象的文化理念变得可触可感,显著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文化解码:智能技术揭示多元一体格局
在非遗文化分析中,人工智能也展现出独特价值。一名曾经参与过非遗调研的学生以苗族银饰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文化对比与工艺识别中的辅助作用。“通过智能分析,我了解到不同地区银饰的纹样与风格差异,如贵州雷山银饰繁复精细,湖南凤凰银饰简洁流畅。这种比较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技术赋能下的文化解析,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也深化了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认识。
直面挑战:算法局限与文化误读需警惕
调研也揭示了人工智能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局限。有学生反馈,在学习藏族唐卡艺术时,人工智能生成的解读仅罗列色彩、图案等表面元素,无法阐释唐卡背后的宗教文化内涵与绘制技艺中的民族精神,还存在将不同教派纹样混淆的错误。在查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相关案例时,部分人工智能推荐内容多为零散事件,未形成从历史到现实的逻辑链条,对案例背后的政策背景与社会意义解读浅显,远不及专题纪录片或学术文章系统。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深度文化阐释、案例体系化梳理和价值内涵挖掘方面的不足。
青年方案:共议技术赋能与风险防范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实践团与受访学生共同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开发集成多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人工智能教育平台,通过生成图像、音频、短视频等富媒体内容,提升学习互动性与趣味性;二是建立内容审核与专家协同机制,引入民族学、历史学专家参与模型训练与输出校验,确保文化诠释的准确性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三是推动人工智能模型深度融合民族知识图谱与多模态数据库,实现动态更新,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理解精度;四是加强校企合作与资源开放,打造开放实验室与项目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技术验证与跨界实践的机会,构建“内容—技术—审核—实践”全链条培育体系。
展望:构建“智能+价值”协同育人新体系
实践团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仍面临内容供给不足、算法偏见隐忧、实践平台缺失等挑战。对此,团队倡议高校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培训体系建设,将多民族文化与技术伦理教育纳入课程设计,构建“技术—价值”双轮驱动的协同培育机制,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数字桥梁。
此次调研不仅为人工智能融合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实证依据,也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以科技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探索智能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籽籽同心”的理念在青年心中深深扎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9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