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鱼跃科技潮,乡村振兴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描绘了路径。在江苏省高邮市这片水乡泽国,一群敢想敢干的新农人正以科技为桨,以青春为笔,书写着产业振兴的新篇章。近日,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高邮市永顺特种水产合作社,通过实地访谈与数据调研,记录下科技赋能乡村产业的生动案例,为青年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提供学术观察。

一、跨界转型:理工科思维激活养殖新路径

合作社负责人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信息系,曾在国企任职。三年后,他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接过家族20余年的罗氏虾养殖经验。这一选择不仅是身份的转型,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他把信息工程中的数据逻辑、系统思维融入传统水产养殖,推动产业从经验驱动走向技术驱动。

合作社逐步建立起“苗种改良—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的全链条业务体系。2022年,投入60万元进行鲈鱼本地化驯化,并建成企业自检中心,实现病毒免费监测,养殖成活率大幅提升。这不仅保障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也减少了对外来苗种的依赖,提升了本土产业的“安全阀”。

 

二、技术破局:产学研协同攻克“养鱼难题”

长期以来,鳜鱼苗种的高发病率是困扰高邮养殖户的一大难题。永顺合作社与大学研究所合作,通过品种改良显著降低了鱼苗发病率。科研成果在鱼塘落地,使曾经的“心病”逐渐变为“优势”。

当然,技术进步的背后也伴随着资金与资源的掣肘。冷库建设初期,合作社自筹资金推进,后获高邮市政府50%的资金补贴才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展现了企业韧性,也彰显了地方政府的“雪中送炭”。三垛镇镇政府和市农业农村局多次实地调研,副市长亲自为鮰鱼产业链项目剪彩,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三、困境与期待:人才与政策的“双重考题”

“农村环境对技术人才吸引力不足,薪资待遇缺乏竞争力。”负责人一语道破了当前乡村产业升级的现实困境。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愈发迫切,但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依然严峻。如何让“懂农业、爱农村、愿奉献”的青年真正留下来,是摆在乡村振兴面前的“必答题”。

同时,合作社期待在“专项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获得更大支持,尤其是在设备更新、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环节。可见,政策稳定性与产业创新力之间的互动,决定了乡村产业能否走得更稳、更远。

 

四、蓝图愿景:多产融合与智能升级

展望未来,合作社提出了“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一是三年内完成现有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实现养殖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提升养殖效率与可控性;二是以整合资源为抓手,建立“技术引导+价值评估”的农户帮扶机制,带动更多小农户进入大市场。

这一发展思路不仅契合中央“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的要求,也为高邮市乃至江苏省的水产养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板。通过“保品质、扩规模、强链条”,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条由个体创业走向集体共富的振兴路径。

 

五、青年视角:把论文写在鱼塘边

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新农人群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务农者”,而是兼具技术、市场、管理思维的“产业创新者”。他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青年为何要回乡”的时代之问——不仅是为了个人创业,更是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还观察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政府扶持与市场需求之间尚有磨合空间。例如,在资金使用效率、人才激励机制、产业链配套建设等方面,仍需制度创新与政策细化。团队成员表示:“青年一代既是观察者,也是潜在的建设者。把论文写在鱼塘边,就是要在调研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贡献解决方案。”

 

结语:从鱼塘出发的中国式现代化

永顺合作社的案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传统经验的简单复制,而是传统基因与现代要素的化学反应。当信息工程师变身“养鱼专家”,当地方政府扶持与市场活力形成合力,乡村产业才真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故事并非孤立个案,而是当下中国乡村振兴实践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科技赋能—政策护航—青年担当”的三重逻辑,也启发我们思考: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让更多的青年才俊、更多的科技成果,流向田间地头、鱼塘湖泊。

鱼跃科技潮,乡村振兴路。在高邮的水乡大地上,这幅融合了理想、责任与创新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撰稿人:南京师范大学 高心怡 张天 张澔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80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