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弱鸟先飞”。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实践团奔赴闽东山区县——福建省寿宁县,开展为期8天的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寿宁县6个乡镇9个村庄,通过实地走访合作社、深度访谈“新农人”,系统解码当地“新农人回村工程”的创新机制,致力于为西北地区推动人才回流与产业升级探寻可借鉴的“闽东智慧”。
马灯磨痕照初心:红色基因赋能振兴路
在寿宁这片承载着深厚红色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实践团重走1.5公里“党群连心路”,铝制马灯斑驳的磨痕无声诉说着共产党人“心无百姓莫为官”的赤子情怀。寿宁县依托闽浙赣革命核心区历史地位,系统构建革命遗产保护体系。目前已完成龙岩寺(闽东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旧址)科学修缮,并为红军桥等遗迹安装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同步创新教育载体,下党乡通过“党群连心路”实景教学,年接待研学团千余批次,并在在百年古厝打造“党史小院”作为基层宣讲阵地。当团队成员立于鸾峰桥畔,触摸廊柱上“心无百姓莫为官”的鎏金刻字,三十年前马灯夜行的叮当声仿佛穿越时空,照亮新时代“弱鸟先飞”的振兴征程。
图1 实践团成员于难忘下党主题馆合影
图2 讲解员为实践团介绍难忘下党主题馆情况
硒锌绿谷新农人:山区突围的寿宁密码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寿宁山区,1.5万名新农人正以科技与情怀书写振兴答卷。清源镇李伟团队建立智慧中药材基地,带动40户农户年均增收2.2万元;凤阳镇缪文钦引入水肥一体化系统,让葡萄收购价翻三倍;下党乡吴祥芳活化百年古厝打造“画苑民宿”,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清源镇卢秋团队开发“星空露营+红色研学”,助推村集体旅游收入年增300%。寿宁县通过“三链融合”战略延伸产业链条,设立6亿元产业基金提供创业支持,构建“头雁领航+数字赋能”生态体系,让硒锌土壤孕育的“1+4”特色产业成为破解山区困局的“金钥匙”,为西北乡村振兴提供“靠山吃山唱山歌”的鲜活范本。
寿宁县团委书记占陈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闽东乡村振兴的先行样本,"新农人回村工程"以产业振兴为基石、政策创新为支撑、人才培育为引擎,构建起立体化、全要素的乡村振兴实施体系,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寿宁模式"。
图3 下党红店员讲述打造茶叶品牌经历
图4 实践团采访清源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创始人李伟
图5 凤阳镇全国劳模夫妇向实践团讲述创业经历
图6 画家吴祥芳讲述扎根下党乡的经历
图7 实践团采访卢秋团队创业历程
西农方案链山海:校地共绘振兴同心圆
寿宁的实践深刻启示,乡村振兴的密码蕴藏于科技赋能本土资源的创新转化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把闽东“弱鸟先飞”、“三链融合”的宝贵经验带回西北,更以“西农智慧”反哺寿宁发展。未来将依托学校在智慧农业、生态修复、产业规划等领域的综合优势,启动“硒锌土壤精准改良计划”,助力打造富硒农业国家级示范区;开放“新农人云课堂”培育体系,定制全产业链技能课程;共建农产品区块链溯源平台,推动寿宁特色农产品进入全国高校消费帮扶网络。
这场跨越1600公里的对话,正催生“山海联动”的创新范式。闽东将海拔落差转化为生态茶园的经验将启迪西北在旱区发展特色节水农业,西农的智慧农业技术包则为寿宁“1+4”产业注入数字动能。当秦岭脚下的“诚朴勇毅”遇见闽东山水的“滴水穿石”,一条由科技共研、人才共育、品牌共建铺就的协作之路已然延伸。恰似那盏穿越时空的马灯,既照亮西北塬梁上的旱作梯田,也点燃闽东群峰间的硒锌茶园,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版图上交相辉映。
(作者:王秭权 黄品璋 谢润/文 陈轲 谭秋燕/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7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