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卫国戍边”实践团探边疆生态新篇 践社区服务初心

7月下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卫国戍边”三下乡实践团深入北屯市185团,上午走访六连守边生态园,探寻“支部引领+创业赋能”的产业活力;下午奔赴红柳社区,以助民割草实践诠释服务担当,在边疆热土书写“爱国情 强国志 报国行”的鲜活注脚。守边生态园:玉石夫妇的边疆创业志    上午11时,实践团踏入185团六连守边生态园。项目展板前,“盘活147座闲置大棚”的规划格外醒目:2025年,在团党委支持下,连队党支部以“支部引领+青年创业+职工参与”模式,推动闲置资源向产业动能转化。  “我们以前做玉石生意,今年下决心来这儿,搞生态种植。”生态园负责人——一对中年夫妇的讲述,揭开“转型”背后的坚守:放弃熟悉的行业,扎根边疆农场,不仅是商业选择,更是“把事业种在国土边”的家国情怀。五月初,夫妇俩带领百余名职工清理棚区,6月3日完成104座大棚播种,让荒芜的棚区迸发新生机。

图为守边人生态园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园区规划。肖政阳 供图    走进大棚,龙珠、黑珍珠、梦想二号(圣女果新品种)挂满藤蔓,夏日金沙、金玲葫等特色作物长势喜人。“这些品种抗病性强、口感好,金玲葫还能融入团场文化元素做文创!”夫妇俩介绍,生态园采用立体种植、轮作倒茬技术,既提升土地效率,又践行“绿色种植”理念。  “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们也越干越有劲了。”负责人给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守边人生态园“共建共享”逻辑:党支部牵头整合资源,创业者注入资金技术,职工参与生产,三者协同拓宽增收渠道,为连队集体经济注入活力。实践团成员杨铭强感慨:“让边疆群众富起来,让各民族在产业链上拧成一股绳,每一步都有党旗的指引。”红柳社区:镰刀下的民生温度    午后,实践团携带镰刀奔赴185团红柳社区。居民楼旁、绿化带里,杂草在烈日下疯长,成为困扰群众的“小烦恼”。“卫国戍边”实践团迅速分工:有的蹲身清理墙角杂草,有的规划除草区域。    “这草扎根深,得顺着根拔!”社区居民的指导声里,成员们

的额头沁满汗珠,手被草叶划伤,仍坚持劳作:“居民们守护边疆,我们守护他们的生活环境,这点疼不算啥。”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红柳社区开展除草行动。肖政阳 供图

两个小时的奋战,社区角落重现整洁。成员任春妍擦着汗说:“以前觉得‘报国行’很远,现在明白,帮居民割草、让社区更宜居,就是最实在的报国。”这场除草行动,不仅是体力付出,更是“爱国情”向民生服务的落地转化。      图为实践团在红柳社区服务后合影。肖政阳 供图

从生态园的创业坚守,到社区的服务微光,“卫国戍边”实践团在185团的一日,见证了边疆产业振兴的创新路径,也践行了民生服务的质朴担当。玉石夫妇的转型抉择、社区除草的汗水滴落,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爱国是投身边疆建设的勇气,是守护居民生活的热忱,更是年轻一代以行动续写的边疆故事。当年轻一代在产业与民生的土壤里扎根,报国的根系,正向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愈发繁茂。

(通讯员 肖政阳 李雅静 陈苗 郭霞 张然 秦海博)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59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