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8日,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探寻治理密码,讲述蝶变故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追随总书记步伐,探索大湾村脱贫致富的密码。
村委小院解锁“治理密码”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何家枝书记为团队成员作村情介绍,详细介绍了在“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村民的幸福指数”理念引领下,大湾村村干部如何带领村民进行环境治理、特色农业种植、旅游和新能源产业开发,使乡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何家枝书记 马傲男/提供
接着,团队一行来到追梦路上的大湾村展馆,展厅里,从贫困到繁荣,团队成员在观摩中静静感受大湾村的沧桑巨变。如今,大湾村正沿着“五大振兴”的路径发展,乡亲们勤劳致富的劲头更足,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朝着“过上向优、向美、向好的美好新生活”目标扎实迈进。
老宅新栈映照“大湾新光”
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团队移步至陈泽申的老宅。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小院,如今已成为游客追寻红色足迹的热门“打卡地”。通过采访,团队了解到陈泽申老人的家庭情况、脱贫的经历以及在陈泽申老人脱贫致富后,政府在教育、交通、医疗等方面的持续保障。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殷切关怀,也从陈泽申老人身上见证了大湾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陈泽申老人 马傲男/提供
大湾村的蝶变也吸引着一批批青年返乡创业,团队成员探访了新云农家小院,在轻松而深入的对话中,返乡创业青年王新云分享了自己从“因缺技术致贫”到成功经营农家乐民宿的蜕变过程。这位曾在外务工15年的“打工妹”,2017年带着积蓄返乡创业,将父亲留下的老宅改造成全村首家农家乐。“党和政府的支持就是我们创业最大的动力,我们的小院就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开起来的。”在小院里,42岁的王新云边擦拭餐桌边向团队介绍。如今,小院年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带动12户村民就业。
产业勃发绘就“富民新卷”
大湾村的活力,不仅体现在返乡青年的热情中,更深深植根于蓬勃发展的多元产业里。茶园吐绿,茶厂生金。团队聚焦其支柱产业——茶业开展实践调研。在蝠牌茶旅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加工厂里,团队成员了解了春、夏茶全季加工生产线的有序运转。通过与公司负责人交流,团队了解到这条涵盖采摘、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不仅解决了鲜叶销售难题,还使大量像陈泽申老人这样的本地劳动力能稳定就业,让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产业升级给茶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
图为团队成员采摘茶叶 徐瑞/提供
鼓起村民腰包的不止茶叶。实践行程中,团队探访玉木耳基地,了解到基地“光伏发电+玉木耳+鱼塘”的内循环模式,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这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红绿相映,文旅赋能。调研的最后一站,团队聚焦大湾村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实地考察依托马鬃岭绿色生态和原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底蕴发展起来的旅游项目。访问旅游公司,感受“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独特魅力,了解“我把金寨带回家”品牌及其构建的“吃、住、行、娱、购、游”一体化的多业态模式。四季皆景的大湾,正努力将好风景变为村民致富路上的“好光景”。
图为团队成员与陈泽申老人合影 徐瑞/提供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系统学习了大湾村“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从村干部的创新治理,到村民们的勤劳致富,再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实践经历深化了团队成员对乡村振兴路径的了解,也鼓舞成员运用所学所思,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李豪 张慧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