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特斯拉ModelS碰撞起火案被质疑电池安全,维护权益陷“数据黑箱”

一起因20km/h低速碰撞引发的特斯拉Model S起火案,近日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驳回了车主刘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认定其未能充分举证车辆存在质量缺陷。这一判决再度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及消费者维护权益困境的关注。 

 事件回顾:低速碰撞小砖块,车辆瞬间爆燃

2023年2月17日晚,刘先生驾驶2015年购置的特斯拉Model S P85(购价84万元)返回小区时,车辆底部与一块凸出路面的砖块发生刮碰,随即起火燃烧。现场视频显示,火势迅速蔓延并伴随爆燃声,所幸物业和消防人员及时处置,未造成人员伤亡。

 

http://img.danews.cc/upload/ajax/20250404/f8ad6becb036546ad52beadac0169a45.png

 

(车主驾驶特斯拉Model S回家途中,20km/h碰撞小砖块致车辆爆燃)

“车速不到20km/h,只是轻轻刮到砖块,车头就燃起大火。”刘先生回忆称,“如果是高速碰撞或载有乘客,后果不堪设想。”现场视频显示,车辆前部烈火正在熊熊燃烧,并冒出大量浓烟。所幸事发小区门口,物业保安及时报警帮忙灭火,随后赶到的消防员控制了火势,未造成更大损失。“车头起火非常迅速,热浪一下就冲上来了,还伴随爆燃声,我连手机都顾不上拿,赶紧跑出来。”刘先生回忆事发经过,仍心有余悸。

 

http://img.danews.cc/upload/ajax/20250404/3d83c7381fe46d4573b154a11f82b6e0.png

 

(一特斯拉Model S起火烧毁,火势瞬间蔓延并冒出大量浓烟)

庭审争议:6厘米砖块能否击穿底盘?特斯拉拒绝质量鉴定

2023年7月,刘先生以“车辆存在安全隐患”为由起诉特斯拉,要求退车并三倍赔付共计337万元。2024年1月庭审中,特斯拉当庭展示一块长30厘米、重11公斤的石砖,称其“在特定角度可击穿电池包”。车主律师则质疑:“低速碰撞即导致起火,是否说明底盘防护不达标?”更令车主不满的是,特斯拉以“事故时隔近一年,车辆保存状态不佳”为由,拒绝配合进行质量鉴定。车主方提供的证据显示,这辆Model S属于特斯拉2020年因悬架问题召回的批次车辆,但特斯拉坚称召回维修与本次事故无关。

 

http://img.danews.cc/upload/ajax/20250404/23e0de537a2c0f4ed2af8ddfe5cb7be4.png

 

(一特斯拉Model S因底盘与路面石砖刮碰造成起火,伴随爆燃声)

法院判决:车主举证不足,特斯拉不担责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未能证明车辆存在质量缺陷及与火灾的因果关系,且涉案车辆通过进口和销售质量认证,故驳回全部诉求。判决书显示:“新能源汽车安全应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不能因个案否定整体质量。”

刘先生表示将上诉,并称:“我要的不是赔付,是真相。如果车企连检测都不配合,消费者如何维护权益?”对于一审判决结果,车主刘先生表示难以接受,他已委托律师团队准备二审材料,要求第三方权威机构对车辆电池安全设计及防撞标准重新鉴定,“必须通过法律途径厘清技术真相,维护消费者权益”。关于该事件,特斯拉未作出公开回应。

刘先生提到,购车时特斯拉当初承诺电池8年质保和24万公里的质保期,且该辆车发生事故时仍在24万公里的质保里程内。“当时大肆宣传承诺安全保障,宣传地盘钛合金,电池绝对安全,出现问题承担质量责任,但事故发生后,售后一概不认,让消费者承担证明产品有问题的责任,否则推定产品无问题,这种态度确实让人气愤。”

与此同时,刘先生提到,该辆车为2014年生产,但是中国发布电动车质量全国标准的是在2015年,在这个标准里明确了电动车的钢板厚度,以及电池受到撞击后60秒内是不能出现燃烧起火等规定,“特斯拉以2015年标准不能适用2014年车辆,强行解释其车辆符合标准,我们发现按照国标,本次特斯拉的电池底盘保护强度以及电池的燃爆都不符合标准。”

此外,刘先生分别委托了广东省内的两家鉴定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司法鉴定,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两家鉴定机构都做出了不予鉴定处理,并且跟车主侧面表示,“涉及这样的知名公司,不愿意进行相关鉴定。”刘先生称,这也给消费者维护权益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http://img.danews.cc/upload/ajax/20250404/092cc50a2d17be4119f645894b01c409.png

 

(低速撞砖块致特斯拉起火,电池安全标准受质疑)

特斯拉方面未对本案判决未作出直接回应。其客服人员表示,所有特斯拉车辆都经过严格安全测试。当被问及是否会加强底盘防护时,对方建议“关注官网技术更新。”

行业隐忧:新能源车安全事故鉴定存短板,消费者维护权益难

本案折射出新能源汽车维护权益普遍困境:车企掌握行车数据但多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鉴定门槛高,电池起火后关键证据易灭失,专业机构稀缺;标准滞后,实验室测试无法完全模拟真实道路碰撞场景。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同比增45%,其中"安全事故认定难"占比最高。  工信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建议,应尽快建立独立事故鉴定平台,并推动电池安全专项保险。深圳市消委会也提醒消费者,购车前需重点关注电池保修条款和厂家召回记录。 

这起案件暴露出技术创新与监管标准的脱节。当车企以"前沿科技"为卖点时,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能停留在"实验室安全"的纸面承诺上。如何平衡行业发展与安全底线,仍需企业、监管和公众多方合力完善安全体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493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