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贵州系列报道之一百一十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

  ──从“村BA”到“村超”的创新
 

  陈  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为我们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农业农村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理论认识在深化,农业农村工作也站在了新起点。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贵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贵州特色、服务国家全局的贵州现代化建设之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举办,“英超”与“村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加强贸易投资合作。从“村BA”到“村超”的联想与启示,从“村BA”到“村超”看乡村振兴中优势与困难,从“村BA”到“村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
 


 

  一、从“村BA”到“村超”的创新
 

  从“村BA”到“村超”的创新:

  2023年7月2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举办,20支以村为单位的球队为观众奉献了98场精彩比赛,上百万人次到场观战、超5000万人次在线围观、全网流量突破300亿次,被网友称为“村超”。贵州省副省长蔡朝林表示,“村超”依托贵州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演绎了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现象级足球嘉年华,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气候环境宜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的多彩贵州。绿茵场上激情四射的足球比赛和热情洋溢的民族歌舞让“村超”不仅在国内迅速“出圈”,也受到了国外媒体和球员的广泛关注。两大激情四射、极具“烟火气”的乡村体育赛事,不仅点燃了夏日欢乐气氛,也极大促进了赛事举办地台江县和榕江县体育、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县域经济融合互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榕江“村超”的火爆出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大大提升了县域人气、激活了乡村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踢出了新“名片”。2023年5月13日至启动至今,已成为一项关注的民族体育盛事。据统计,赛事全网浏览量已突破700亿次,榕江县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了1169.24万人次和130.7亿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2023年,“村超”吸引了高达766万的游客,这一数字竟是榕江常住人口的20倍;同年,“村超”实现的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惊人的84亿元,而全县当年的GDP也不过96亿元。体育名人韩乔生都惊叹:“‘村超’的收视率竟然超过了中超!”这一现象级的火爆还吸引了香港明星足球队、澳门职工足球队、台湾宜兰中学足球队、法国青年代表队等来榕江参加比赛。一年多来,“村超”吸引全网浏览量超780亿次,单日最高流量竟达一亿次。榕江全县接待游客1169.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0.7亿元。“村超”吸引了全国各地300多支足球队,还有美食和上百项非遗节目,法国、利比里亚、柬埔寨等国家业余足球队的“双向奔赴”,全国乃至世界共享“村超”流量。逐步走出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路子。
 


 

  从“村BA”到“村超”的成效:

  一是,“村BA”到“村超”的经济效应。通过它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保护和开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文化体制改革之路,培养和推介优秀的民族艺术家,更好地对外宣传贵州。展出了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原生态民间习俗,表演了神秘莫测、令人震撼的民间绝技,再现了贵州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贵州多民族艺术风情。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多彩的贵州,一个发展的贵州,一个生态的贵州,一个充满魅力的贵州。二是,盘活了千年贵州文化古资源。凭借民族文化形态占据人们的审美视野,厚积薄发,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力量。盘活了千年贵州文化资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打造和浓缩了民族之都文化胜景。真正的震憾,触及灵魂的不仅仅是演员的肢体表演,是一台源于生活浑然天成的佳作,充分展现贵州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贵州号称“民族之都”,更是“文化千岛”。被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称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图画。着眼于原生态的艺术化,代表着近年来关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艺术如何发展的理性旨向。以其更精致、更典型、更美、更具代表性的美学品位转换为一般观众审美观照的对象。 三是,深刻认识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经济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已经在世界范围迅猛发展。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空航天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软件和娱乐产业出口销售1996年超过其它行业,迪斯尼娱乐业等文化产业1997年就进入世界企业前十名。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水平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与汽车工业的产值相上下。四是,体育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马克思指出,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首先是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造就了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的分离,于是社会生产分化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他还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个人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和普遍形式。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精神生产力,也就是文化生产力。五是,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经济是推动相关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实现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体育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育文化对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呈现出经济体育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趋势。体育文化正日渐成为企业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竞争的核心力量,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所在。六是,培育现代体育文化产业经济市场体系的有益实践。培育现代体育文化产业市场经济体系,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课题。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 ,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五是,体育文化产业经济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折射出体育文化产业经济的迅猛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新阶段的来临。以往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已经逐渐被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所融合。这种需求转型反映出体育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体育文化与经济相互结合的形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人类社会发展正在逐渐走向文化经济时代。七是,切实增强对贵州文化的认同感。贵州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如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地质地理文化、生态文化,以及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等。贵州文化具有4个特点:喀斯特地貌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有千瀑之省、漂流之省之称;多民族的原生态文化魅力无穷,苗、布、侗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形成多彩贵州独特的文化大观园;长征红色文化举世无双,贵州是当年红军长征经历时间最久、路线最长、故事最多的省分;天然的大氧吧,凉爽的大空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佛朗加利高度称赞“贵州是文化之州、风光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推动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信心、增强志气、下定决心,快速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从“村BA”到“村超”看乡村振兴中优势与困难

  乡村振兴中的优势:

  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三大战略行动,建设三大国家级试验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发展取得的成绩,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一是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五年减少贫困人口507万,易地扶贫搬迁近200万人,减贫人数、搬迁人口全国最多,全面解决7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7.87万公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四年综合评价为“好”,在贵州大地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二是战胜近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坚决落实“四早”“四集中”等措施,率先实现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全覆盖,率先放开省内交通管制,率先复工复产复学,贵州成为疫情防控好、经济恢复好的省份之一。三是保持近十年全国领先的经济增速。经济增速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前3、近三年连续位居第1,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从2015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2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第29位相应有所上升,实现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

  乡村振兴中的困难:

  当前贵州已经具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是不同的历史阶段,目标不同,要求不同,内容不同,如何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相互配合、有机深度街接的良好格局,从“村BA”到“村超”,看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困难有待解决。

  一是产业后劲不足,缺乏可持续性。产业发展是实现贫困户可特续脱贫和贫因地区振兴核心引擎,也是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关键。在脱贫发坚中,有些地区扶持起来产业缺乏后劲。一是扶贫产业“阶段性”“特惠任”特征明显。二是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供销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三是部分贫困群体并未真正参与产业发展。虽然在规期内能取得很好的扶贫绩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等靠要的“养懒汉”现象。
 


 

  二是生产要素保障不足,金融资源结构性短。金融资源脱置失衡。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发展处于严重的“失血”“贫血”状态,“财政输血”的同时“金融抽血”。保险普惠作用未充分发挥,产业抗风险能力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天吃饭”思想较重。人才外流较为严重,优质专业人才尤其匮乏。一些乡村存在“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现象,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的现象普遍存在。乡村“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医疗、交通、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匮乏。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及优秀文化传承需高度关注。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挑战。一些地方存在环境污染,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增产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存在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导致出现耕地板结、土壤顺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有一些地区农村水、电、路、讯,垃圾池、垃极桶、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乡村民风民俗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乡土文化特色没到一定发展,民族特色遗失。以城市审美“标尺”改造农村的做法大行其道,乡村建设退化为简单的环境整治,等同于“化妆式”改造,乡村建设“千村一面”“过度化妆”,乡村美食、文化习俗、传统手工、生活形态日益“去乡土化”,乡村社会传统和本土文化特色在一些地方逐步消失,一些乡村文化甚至日渐荒芜。

  四是乡村治理亟待优化,自治能力有待提升。乡村社会治理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新问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乡村法治、德治、自治能力在治理理念、方式、手段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一些乡村法治观念薄弱,村民没有把自己当作乡村治理的主体,参与治理的意识淡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欠缺、权力腐败、村霸、黑势力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乡风德治建设存在缺口,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在部分农村地区仍然盛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村民自治能力不足、村规民约作用不明显,“流动性乡村社会”带来治理难度,农村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和变化。带来了乡村传统共同体的松解。此外,还存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街接不畅的问题。脱贫攻坚已经实施多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制机制与运作体系。而乡村振兴战略正处于由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转向分类规划,微观实施的过渡时期。在实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建立仍需一段过渡期。

  五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激活农村产业蕴含的生态、文化功能和要素再配置潜力,为居民提供具有复合特征的服务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农村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推动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依靠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引导城市人口和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利用市场力量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将异地城市化和本地城镇化结合起来,推动县域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和人地关系的改善功能,为农村居民的城市化流转和本地化发展提供更多选项,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和农村对城镇的支撑服务功能。
 


 

  三、从“村BA”到“村超”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
 

  象从“村BA”到“村超”这种群众的体事现象,不是现在的发明,民间民族体育运动中国、贵州自古有之,特别是建国后,在全民运动的指导下,农村的球赛、民族民间运动方兴未艾。只是疫情后,这项活动吸引了眼球。但要坚持下去,建立长效机制不是易事。而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推动农村经济、农业、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全面振兴。它旨在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基本内涵包括: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振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民生活改善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分析:新时代,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城乡关系调整的战略部署,也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初始条件、预设目标、实现途径、保障措施等具有系统性,深入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涵,对我国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抓住国发〔2022〕2号文件等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许多有利因素。一是中央宏观政策机遇。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中央适应“新常态”,果断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和“定向调控”政策,特别是中央继续释放改革红利,为经济持续发展再添动力。此轮简政放权,打开了民间资本进入重大工程项目甚至传统垄断产业的大门,有望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和活力,对这些调控政策和改革红利,要精准把握,定向争取,提高争取项目、融资的针对性。二是产业调整机遇。中央确定了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明确强调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必须要转移出来,转移的方向是中西部地区,同时还明确了近期要尽快拿出若干重大项目帮助中西部地区建设有利于产业承接的基础设施工程,这都为争取项目资金、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更多机遇。三是省市州县乡村信心充足。增强信心,抢抓中央宏观调控和产业转移机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抓住机遇,上项目、争资金、促发展。达到目标不变,任务不减、力度不减、速度不减。实行倒逼机制。四是坚持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两手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推进的意识,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单一进行,协调推进,不能孤立地干,统筹起来做。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两手抓”,不能有偏废、搞取舍,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二者是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五是结合实际找准着力点。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实际情况,聚焦阶段性任务。从产业、政策、治理等方面入手,找准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着力点;从产业入手,做好发展衔接;从机制入手,做好政策衔接;从治理入手,做好服务衔接。顺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智慧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高质量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
 

  第一,完善大统战格局。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充分运用市场对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走市场化路子。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把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提振发展信心。全力扩大内需,提振市场信心,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抢抓中央宏观调控和产业转移机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抓住机遇,上项目、争资金、促发展。达到目标不变,任务不减、力度不减、速度不减,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实行倒逼机制。定向争取,提高争取项目、融资的针对性。

  第三,抓好民营经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贵人服务”品牌,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发展;加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扶持体系,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办法,搭建创业融资平台,资本引入乡村,激活乡村资源。

  第四,推动旅游复苏。全面推动旅游产业的复苏,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持续丰富旅游业态,下大力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努力实现旅游业恢复性大幅增长。发展乡村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之一,也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所在。但是,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则是一个尚未有人进行研究的新课题。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最佳效果的机制与模式,推动旅游发展转型升级。

  第五,全力扩大内需。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安全保障、民生工程等领域建设;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改善消费条件;全面推动旅游业复苏,聚焦旅游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化“两大提升”和“四大行动”。
 


 

  第六,推动产业调整。中央确定了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明确强调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必须转移出来,转移的方向是中西部地区,同时还明确了近期要尽快拿出若干重大项目帮助中西部地区建设有利于产业承接的基础设施工程,这都为贵州争取项目、资金,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带来更多机遇。

  第七,全面乡村振兴。一是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时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加快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特色品牌;三是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

  第八,关注百姓民生。加快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着力抓好以小康水、小康路、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等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建设。逐步改善边远山区、民族村寨群众的出行、饮水、住房、教育、卫生、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增强关注乡村百姓的民生问题。

  第九,创建长效机制。“村BA”“村超”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就是建立长效机制,不要大风大吼一阵风。通过媒体专栏、宣传橱窗、知识竞赛、文艺宣传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创建入脑入心,激发干部群众建成乡村振兴社会活力。挖掘、提炼在抓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等工作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及时予以宣传报道,创建民间自发的长效机制。

  第十,防范化解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统筹好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关系,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提升疫情防控能力,优化防控措施,不断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努力实现最好防控效果;坚决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用足用好国家支持融资平台公司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政策机遇,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着力维护社会稳定,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维护社会大局安全和谐稳定。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16-13884-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