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进先锋 贵在行动系列报道之六
商老师的“初心”
脚底最常见的是泥土,心里永不变的是深情。他的足迹遍布贵州农田,他的成果惠及贵州农民。他是植保技术人员公认度最高的“商老师”。他就是贵州省植保学会理事、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农艺研发中心主任科员商胜华。
1991年,商胜华从贵州农学院植保专业毕业后,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植保研究与科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30余年,获得行业内外好评。
科研初心 源于生产
初心,是需要时间考验的。商胜华的初心故事,要从1992年贵州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讲起。
那一年,三都县赤星病大流行。刚刚参加工作的商胜华,第一次看到几百亩烤烟几乎绝收,十几位农民瘫坐在旁,眼里噙着泪水,满脸的无助、心痛与绝望。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从贵州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商胜华,看到此情此景感同身受、刻骨铭心。作为一名植保科技工作者,他立志要用科技助农、为扶贫助力。在商胜华看来,科研的初心是助农、是生产、是责任,更是一份动力、一种精神。
有人说,选择了植保科研,就意味着选择了寂寞、选择了付出。为了开发一项新技术、取得一项新成果,试验田里的摸爬滚打、实验室里的反复研究、办公室里的挑灯夜战……都是家常便饭。一提到商胜华,团队成员用得最多的词就是“严谨”。一个实验数据需要反复求证,一份技术报告需要反复修改。有一次,商胜华在田间观察记载病虫害发病情况,他清早就下地,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但看到自己获得的第一手科研数据很有价值时,又很有成就感。在他眼里,科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敷衍了事,他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大家。
正是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使得商胜华与团队相继研发出病毒检测试纸条高效复合诱芯、生防菌制剂等产品和技术,他还常年负责植保技术培训及产区技术指导工作,年均培训20余场次、培训技术骨干500人次以上,为植保科技与生产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初心 服务生产
作为研究病虫害的专家,商胜华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农民打交道。他性格朴实随和,讲起植保技术接地气,农民听得清、听得懂,都乐于找他帮忙解决问题。
为了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解决实际问题,商胜华常年大部分时间奔赴产区,走进田间地头、农民家中,把管用、好用的植保技术传授给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
20世纪90年代后期,商胜华在遵义务川县桃符村蹲点技术服务,吃住在农民家,白天到田间手把手指导,晚上围在院坝里培训讲课,常常讲到深夜。就这样,他帮助桃符村及周边的农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赢得了农民们的信任与敬重。到蹲点结束离开的时候,农民们依依不舍,陪着他走了三四公里,把他送上车才肯回去。直到现在,每当再回到桃符村,大家仍将他当成亲人一样。
2020年8月,商胜华在思南县取样时,村民李才学看到他,兴奋地不停跟他唠叨:“商老师,我去年收成一般,你上次给我说的技术,真的很管用,今年每亩地还少投入了70多块钱……”。
让农民以轻简的低成本技术降低病害损失,是商胜华一直以来的心愿。看到多年的研究成果取得成效,仿佛是对1992年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有了一个交代。
科研初心 引领生产
如今,商胜华带领团队在植保这条道路上阔步前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搞科研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30多年来,商胜华和家人长期两地分居、聚少离多。他觉得自己亏欠家人太多太多,但每当看到农民渴望新技术的眼神和收获的笑脸,商胜华觉得再苦再累,再多的坚持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田间“问诊”30年,东风吹作黄金叶。商胜华说,他最爱绿黄两色,绿色是青春是希望,金黄色是厚实是小康。他要永葆植保人的本色,不忘初心,为多彩贵州的乡村振兴与科技发展添彩添色。(陈雪芹 杨国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16-13125-0.html